共生共情共享,让文化遗产绽放璀璨光芒******
文化遗产与我们共生于这个时代;我们共享着它的博大与优雅;跨越千百年,它承载的智慧与情感依然能让我们找到共情的地方——一个字、一封信,让我们找到民族的起点、情感的归宿;一尊鼎、一座城,让我们见证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
“兄行,弟病,诸君幸为……”这是2000年前在行役戍边的哥哥写给老家弟弟的一封家书,今天的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当事人的呼吸与情怀;川蜀小堆盲盒、金面具巧克力、语音棒棒糖等三星堆文创,带给文博铁粉无尽的快乐,三星堆已然成为一个掌握了流量密码的大IP;甲骨文和简化字的双标展示、3.6万多套道路窨井盖上的甲骨文字装饰等,让河南安阳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甲骨文元素……《工人日报》近期推出的《发光吧,文化遗产》系列报道,关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火起来、发光发亮,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的故事,从三星堆到黄河文物、从陆上考古到水下考古等,完成了一场与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对话。
记得网上有人调侃走进博物馆看到文化遗产时发出的灵魂三问:“哪儿好看?”“值多少钱?”“有啥用?”调侃之外,这也透露出今天的人们试图与文化遗产发生情感共鸣、生活互动、文化呼应的朴素愿望。如何让更多文化遗产能够在新的时代活起来、火起来,如何让沉睡在书本里、保管箱里的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文化遗产保护一步步推进。重庆母城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成为网红打卡点;简牍跨越千年,仍然能够让今天的我们真切感受到当年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及其日常生活片段;文物保护工作辛苦,却依然有一代代人心向往之,随着科技的发展,3D打印、数字建模、生物涂层等高科技手段已经开始在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中大展拳脚;更有周边文创产品,让年轻人蹲守抢购。
诸多心理疾病皆与特定大脑回路相关******
科技日报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成瘾症和强迫症都与大脑同一回路出现问题有关。
此前的脑部扫描研究表明,大脑的几个不同区域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但这些结果并不吻合。
为了解更多信息,研究团队查阅了大脑存在损伤的194名越战老兵的健康记录。结果发现,如果大脑后部区域(包括与空间感知相关的后顶叶皮层)受损,老兵更有可能被诊断出上述6种心理疾病;如果大脑前部附近(包括与情绪相关的前扣带回皮层和与自我意识相关的脑岛)受伤,老兵就不太可能被诊断出上述疾病。
研究团队将其发现与现有大脑中神经连接的综合图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大脑后部区域活跃度较低时,前部区域往往活跃度较高,反之亦然。
研究人员还观察了193项涉及近1.6万人的脑部扫描研究结果,发现罹患上述6种心理疾病中任何一种的患者,其大脑前部区域或与之相关区域的组织往往存在萎缩情况。这一点也得到了此前开展的手术研究的支持,这些手术破坏了存在严重精神健康疾病——如强迫症和抑郁症患者的小部分大脑,而所有被破坏的地方都位于大脑前部区域。
最新发现与一种观念不谋而合。该观念认为,不同精神疾病可能拥有共同的潜在原因,但这一观念存在争议,因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大相径庭。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